為優化人才結構,加強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根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等規定,經市人力社保局備案,重慶理工大學決定面向社會考核招聘一批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單位簡介
抗戰烽火淬煉,兵工血脈浸潤。重慶理工大學誕生于1940年,前身是國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學校(對外稱士繼公學),首任校長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兵工界國寶”、曾任新中國首任國家計量局局長的李承干先生。學校為抗戰而生、因兵工而興,是享譽國內的“兵工七子”之一,現為重慶市重點建設高校、重慶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也是西南地區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
學校坐落于重慶市,建有花溪、兩江、楊家坪等3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106萬平方米,擁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等3萬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花溪主校區建筑群婉約典雅,景觀山水交融,獲得教育部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獲評“重慶市十佳園林式單位”“重慶冬季最美大學校園”等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以工為主、以理為基、以文賦能”,構建了工、理、管、經、法、醫、文、藝等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緊密對接重慶市“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發展。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十四五”重慶市重點學科14個,設有一級學科16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4個,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等學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設有58個招生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特色專業4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
學校堅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進、知行合一”,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建有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以及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近年來牽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大思政育人經驗做法被《光明日報》、教育部官微報道。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了15萬余名優秀人才,獲得“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示范單位”等多項辦學育人榮譽。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首位戰略培育和匯聚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國際著名數學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英才等省部級以上優秀人才 300余人次,建有重慶市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重慶市海智工作站等省部級人才平臺,先后獲得“重慶市海外留學人員先進工作集體”“全市人才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學校堅持“向最高處攀登、向最深處鉆孔、向主戰場進軍”,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創新平臺53個,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多個科技服務平臺,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優秀獎1項,省(部)級獎勵197項;累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3200多項,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7項、有效國家發明專利940余項,專利轉化合同金額連續2年位列全國高校50強,入選2023中國產學研合作十大好案例。主辦高水平中英文期刊6種,打造了亞洲人工智能技術大會等多項行業品牌會議。以納米時柵精密位移測量理論及技術為標志的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納米時柵技術成果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譽為“中國精度”,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學校堅持產學研用重要融合發展,與國內多個市(區)縣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與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兵器裝備集團、兵器工業集團、中國通用、長安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開展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9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多形式、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交流,是“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中阿高校10+10合作計劃等國際聯盟組織成員高校,牽頭發起成立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知識產權高校聯盟。
櫛風沐雨,春華秋實。2023年以來,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重慶市委、市政府等各級領導密集來校調研,充分肯定學校發展成效。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勉勵學校“朝著更宏大的目標勇攀科技高峰,成為重慶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要求把學校打造成為“重慶理工類高校發展樣板”。
當前,學校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明德篤行,自強日新”的校訓和“自強不息,求實創新”的重理工精神,賡續首任校長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盡力而為者,唯有教育”的辦學情懷,闊步創業新征程,持續強化“產學研用重要融合”和“國防科技”兩大辦學特色,著力創建國家“一流學科”,加快打造“重慶理工類高校發展樣板”,努力建設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
二、招聘原則
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采取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三、招聘崗位及人數
本次考核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25名,具體崗位條件詳見《重慶理工大學2025年考核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崗位一覽表》(附件1)。
四、報考條件
(一)基本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
3.身體健康,符合事業單位聘用體檢標準;
4.具有國家規定的該崗位所需的必要條件。
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被開除公職的人員,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國家有關部委聯合簽署備忘錄明確的失信情形人員,尚未解除黨紀、政務處分或正接受紀律審查、監察調查的人員,因違反法律法規或單位人事紀律等被單位辭退或解聘未滿5年的原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違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錄(聘)規定而處于禁考期的人員,按照《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回避規定》第六條構成回避關系的人員,與招聘單位領導班子成員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近姻親關系及其他構成親屬回避關系的人員,不得報考。
現役軍人,在讀的非應屆畢業生,試用期內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含新提拔領導干部的職務試用期),未滿5年最低服務年限(含試用期)的新錄用公務員,處于事業單位招聘公告明確的最低服務期限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我市公費培養、定向到鄉鎮教育(醫療衛生)機構就業,未滿最低服務期限或本公告發布之日前未按規定程序解除培養及就業協議的師范生(醫學生),法律法規規定不得聘用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其他情形人員,不得報考。
(二)年齡計算
本公告所要求的年齡計算截止時間為2025年3月31日,如“35周歲以下”,指未滿36周歲,在1989年4月1日及以后出生,以此類推。特別優秀或急需緊缺人才經市級事業單位人事綜合管理部門認定同意后可適當放寬。退役軍人或退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消防救援人員報考的,年齡放寬3周歲。
(三)畢業(學位)證書及專業
考生憑已取得(應取得)的畢業(學位)證書報考。境內高校2025年應屆畢業生(不含視為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情形)報考的,可放寬到2025年8月31日前取得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其中,屬應屆畢業博士研究生的,可放寬到2026年1月31日前取得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國(境)外高校就讀的2025年應屆畢業生報考的,須在報考資格審查時提交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高校學歷學位認證書〔其中,國(境)外高校就讀的2025年應屆畢業博士研究生報考的,可放寬到2026年1月31日前取得〕。
招聘專業資格條件審查,以畢業證書(參考學位證書)載明的內容為準;按照本公告附件2發布的專業參考目錄及該目錄《說明》的有關規則進行審查。
(四)特別說明
本公告所要求的條件中,所指“以上”“以下”“以前”“以后”均包含本級(數),如35周歲以下,均含35周歲;如專技10級以上,均含專技10級,以此類推。
本公告涉及的時間節點,除明確規定外,均以本公告發布之日計算。未按期提交招聘公告規定的應聘資格材料的,取消進入后續招聘環節或聘用資格。
五、報名及資格審查
本次招聘實行網上報名,報考人員報名時應簽署誠信承諾書,承諾所提供的信息真實準確,并承擔不實承諾相關責任。報考人員應慎重選擇報考崗位,并按照招聘崗位要求,準確、規范填寫報考信息。招聘方將按照崗位報考要求,對考生填報的信息進行網上初審,網上初審通過后,報考人員不能更改報考崗位;在面試前將進行資格復審,凡審查不合格的,取消進入下一環節資格。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符合條件的人員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