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九色国产社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精品激情-欧美激情二三级在线视-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APP下載
機會在手,求職信息實時掌握
    Alternate Text
    APP下載
    Alternate Text
    微信公眾號
    Alternate Text
    小程序
首頁 > 事業單位招聘 > 招聘詳情

2023年銅梁區太平鎮社會化工會工作者招聘公告

分享至

【導讀】2023年銅梁區太平鎮社會化工會工作者招聘公告。更多招考資訊,備考干貨,備考資料,輔導課程,時政資料,歡迎關注今日招聘網教育獲取。

為切實推進太平鎮工會聯合會相關工作,根據《重慶市銅梁區總工會2023年公開選用社會化工作者工作方案》規定,經區總工會同意,重慶市銅梁區太平鎮人民政府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會化工會工作者1名。

一、招聘原則

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德才兼備原則,采取考試與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擇優選用。

二、招聘崗位

太平鎮工會聯合會專職社會化工會工作者1名。工作內容為:從事太平鎮工會聯合會日常工作及領導交辦的其他事務。

三、報考條件

(一)基本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

3.適應崗位要求的身體條件;

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

5.具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

6.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7.凡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勞動關系協調員(師)職業資格證書、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者,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符合條件的建檔困難職工家庭成員等優先選用。

(二)年齡計算。

本公告所要求的年齡計算截止時間為2023年7月31日,如“35周歲以下”,指未滿36周歲,在1987年7月31日及以后出生,以此類推。

(三)畢業(學位)證書及專業。

考生應憑已取得的畢業(學位)證書報考,應具備全日制大學專科(含高職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專業不限,且須在2023年7月31日前取得相應畢業(學位)證書,否則不予聘用。

(四)特別說明。

本公告所指“以上”“以下”“以前”“以后”均包含本級(數),如35周歲以下,均含35周歲,以此類推。

本公告所涉及的時間節點,除明確約定外,均以本公告發布之日計算。

四、報名及資格審查

本次招聘采取現場報名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報名應聘并參加考試考核。考生報名與考試時使用的身份證必須一致。

(一)報名時間及地點。

時間:2023年8月23日—30日

地點:重慶市銅梁區太平鎮人民政府黨政辦公室(309)

聯系電話:023-45621001。

(二)報名所需材料。

本人身份證、畢業證、學位證原件及復印件。

(三)資格審查。

本單位對照崗位要求對考生進行資格審查,確定參加考試人員。資格審查合格者,全部參加考試;資格審查不合格,取消考試資格。

五、考試

采取筆試+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試。

(一)筆試。筆試采取綜合知識測試。根據筆試總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確定前3名進入面試。

(二)面試。由鎮成立面試小組,面試小組成員在鎮一、二級班子中隨機抽取產生。采取結構化面試,考官根據答題情況打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得分結果取剩下得分的平均分,面試分值滿分為100分。面試成績在當天面試結束后當場公布。

報考者總成績=綜合科目考試成績×40%+面試成績×60%。根據考生總成績從高到低1:1等額確定,同時報區總工會審核。

六、體檢與考察

考試通過的進入體檢,體檢費用自理。體檢合格的進行考察。

七、聘用

用人單位與擬招聘人員達成用工就業意向后,用人單位按規定進行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后,與擬招聘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因體檢、考察、自動放棄、不服從工作安排等原因出現的崗位空缺,根據考試及面試成績排名次序依次遞補。

八、管理和考核

(一)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實行區總工會和用人單位雙重管理。選用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由用人單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簽訂勞動合同,初次任用期一年,試用期1個月,經年度考核合格后,按有關規定續用。

(二)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需定期參加工會方面相關培訓,自覺接受用人單位管理,對不接受工作安排和違反工作紀律要求等情形的,取消當年評先評優和晉級資格。

(三)區總工會會同用人單位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進行年度考核,考核采取個人述職、民主測評等方式進行。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的黨、工、團組織關系,以及人事勞動和檔案關系納入用人單位管理。

重慶市銅梁區太平鎮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2日

原標題:重慶市銅梁區太平鎮人民政府關于招聘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的公告

原文鏈接:https://www.cqstl.gov.cn/zkly/qtzkly/202308/t20230822_12260476.html

專題推薦

進入關懷模式